不想频繁挂单?试试这个稳赚不赔的窍门
不想频繁挂单?试试这个稳赚不赔的窍门
今天上证又上涨了0.62%。
昨天是上涨0.50%。
……
提着一口气,看了看账户。
不赖
不是今天赚的明天又跌回去;
就是昨天赔的今天又赚回来。
老整这“白玩”行情——也就是震荡行情。
通常,“白玩”行情下,我们是很难摸底成功的。
如果想用一次性买入并持有的方式投资,短时间内难以赚钱(因为不是单边上扬)。
那么,问题来了。
有没有适合震荡行情的投资策略呢?震荡行情会持续多久呢?
在介绍震荡行情的投资策略前,我们应该先清楚:
震荡行情,还会持续多久?市场为什么会震荡?
目前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今年市场大概率会以震荡行情为主。
原因主要有二:
流动性有节奏收紧;
权重股估值仍较高。
用人话解释就是:
虽然今年经济向好,但市场流动不松不紧,估值不高不低,市场只能不上不下。
(A股单边上扬/下跌时间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震荡)
市场不上不下的情况下,我们要怎么投资呢?
就不卖关子了。
今天要介绍的稳赚不赔的投资方法是——网格交易策略。
网格交易策略,赚的就是市场波动的钱。
大家可以想象下,你是一名渔夫,有一个大大的鱼塘。
你的鱼听不懂人话,老是游来游去,叫人着急。
此时,为了捕鱼,你拿出了你祖传的渔网,往鱼塘上一抛一洒。
渔网四散而开,把对应区域的鱼全捞起来了。
你也就吃到肉了。
……
用专业的话来表述下:
网格交易是一种在震荡行情下进行低吸高抛的交易策略。
适合用于波动较大,交易佣金低的品种,比如可转债、场内ETF。
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券商App提供网格交易条件单。
帮助我们:
1、自动买卖,高抛低吸,无需盯盘;
2、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投资损失,享受波动收益;
3、一次建仓,长期有效。
虽然,网格交易策略好处多多,但也有一些前提要大家紧记:
1、选好投资标的;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道理都懂。
2、考虑好网格密度;
所谓网格密度指的是交易价格的价差。
价差大小决定网格交易的有效区间,设置太小很容易破网,导致交易策略失败。
而价差设置太大则不容易成交,策略没有存在的价值。
3、在合适价位开始建仓。
价格太高/太低,超出渔网范围,就捕不了鱼。
相信大家读到这里,已经摩拳擦掌、兴趣盎然,迫不及待想做个网格捞“鱼”了。
来,实操举例:
菜基以万青转债为例,手把手教大家在华宝证券上做一个可转债网格交易条件单。
条件单如下:
实操如下:
①在华宝智投APP上先买入1手(10张)的万青转债作为底仓;
②打开华宝智投APP→点击【智投】→选择【条件单】→再点击【新建条件单】;
③点击【交易】→选择【网格交易】;
④进入网格交易条件单界面,选择交易品种“万青转债”,填写触发条件、委托设置、截止日期,提交创建,这样万青转债的网格交易条件单就创建完成了。
(做了3张动图,动图步骤是连贯的,只因图片太大,上传不了,只能一分为三
)
参数依据:
1、价格区间:“105元~140元”
菜基为什么选择105-140这个价格区间呢?
因为万青转债上市以来的最低价是104.9元。
选择最高限价在140元的原因是:
所有的可转债价格一超过130元,股性就变很强,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比较大。
我们还是相对求稳,不去博大涨,140元稳中有进。
2、触发基准价:“117元”
触发基准价,触发网格交易条件单启动的价格。
就是你觉得在什么位置,网格交易可以启动的价格。
以“117元”为触发基准价创建万青转债的网格交易条件单,是菜基长期跟踪万青转债推算出来的比较适合的建仓价格。
一般可以综合参考可转债上市以来的均价、近3个月均价、近1个月均价来设定自己的初始建仓价格,在实践中逐步调整。
3、涨跌类型:“按差价”
涨跌类型选择“按差价”。
设置涨跌幅为“上涨+3元,回落-1元卖出”,“下跌-3元,反弹+1元买入”。
这是为了捕捉单次超额上涨或者超额下跌的波动。
系统根据菜基的策略分别作出自动卖出和买入委托,并实时更新基准价,开启下一轮网格交易条件单。
当然,在这里你也可以简单设置为“上涨+3元卖出”,“下跌-3元买入”,不用设置“拐点”买入卖出,因为“盈亏同源”,这也是菜基一直讲的。
4、委托设置
每笔委托10张,最大持仓80张,最小底仓10张,并将策略设置为“长期有效”。
留有1手底仓,是网格交易条件单运作的前提。
控制有效持仓中的最小持仓和最大持仓则可以避免卖飞和买多的问题。
菜基建议将“网格交易条件单”设置为长期有效。
这样就不怕条件单过期停工,当你不想用这个网格交易条件单的时候,你直接删掉就得了。
最后菜基提醒大家,即使是网格自动交易,我们也要保持关注。
如果出现破网,或者迟迟没有发生成交的情况,我们就要及时检查、调整网格交易条件单里哪些条件不符合市场波动。
好啦,关于可转债的网格交易条件单,我们就讲到了这里了。
后续菜基也会不断对可转债网格交易策略进行调整,大家记得留意公众号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